Search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11月號

物要如何格?

上個月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11月號

物要如何格?

上個月講過儒學的八目三綱及其互相關係,八目里的第一項是格物。我們常聽到「格物致知」,古人關於「格物」的解釋甚多,異說紛紜,而朱子《大學章句》所述「格,至也。物,猶事也 。窮至事物之理,欲其極處,無不到也」最為平實,也符合儒家的「言近而指遠守約而施博」、「極高明而道中庸」之義。人類生活不能離開事物,所以民生日用彝倫自然也不待求之外。而「必窮至事物之理,欲其極處無不到」,很合乎科學研究的精神。雖然如此,但如果僅僅在物的繁瑣碎屑事上圍繞,而忽略於應用人之日常生活,則未必能通達事物全體之大用,流弊所至,或有玩物喪志之可能。所以「格物」的本義是指對事物加以觀察、研究、分析、比較、實驗之意。

物的性質,形形色色,甚是複雜;事之種類,千變萬化,亦是繁多。若不將一切事物加以歸納、區分,及詳細解析,著重比較與應用,則物之種與性不見,事之因和果不知,就無法獲得灼見與真知,對人生應用實用完全無所幫助。所以對一切事物勢必先以歸納法明瞭其個別之實相,對一切事物確定其共通性之原則,再以演繹法,根據前面所述歸納法所得之共通原則,以推論事物之個別事實與真相。如此一來在事物本身就已經過明確的分析與綜合研究,接下來再就時空比較先後及難易,以定其取捨之緩急與行止之疾徐,則無論多少事物,無不可知其利害得失亦。

大學雲:「致知在格物。」要達到「知」,首先要理解格物。如何達到格物?格物的方法如何?步驟程序如何?中庸里對此有很好的指示:「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有弗學,學之弗能,弗措也;有弗問,問之弗知,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,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,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篤,弗措也。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」

知識材料欲其豐富,是以學必須博;知識之追求欲其正確,是以問必須審;知識之推考欲其細密,是以思必須慎;知識之判斷欲其嚴切,是以辨必須明。經過此四個階段之「格」的功夫,則既知之,必能行之。但怕行之不篤,所以最後一階段為篤行。所有學、問、思、辨、行,皆貫徹到底,不可半途而廢,不可見異思遷,別人用一分力氣可以達到,自己就要用一百分力氣去做;別人用一百分力氣可以做到,自己要更努力用一千分力氣去做到,不至不休,最後才能有成功的希望。

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看似為五階段的功夫,但這五者實為一串事情。學、問、思、辨皆屬於知之事,唯有篤行乃行之事。然而知與行並非對立,也沒有輕重大小之分,並不是求知時行就停止,也不是行之時知就荒廢,而是一面知一面行,一面行一面知,因此行的範圍則是知的範圍。我們不是為知而求知,但是是為行而求知。知而不行,等於不知,光懂理論而無法實踐實驗,理論則都是空談,能從知里得行的方法,從行裡確認知,因此會隨知隨行,愈行愈知。

我們在求學時是累積知識的時候,但獲取知識的正確方法更為重要,一旦有了正確的方法,學習知識的速度和深度則會大幅度提升,也就是這樣格物被放在了八目里的第一位。由於篇幅字數原因,將於下次詳細解說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、篤行這五段功夫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